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商学院 刘娜 吴崇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该课程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之一,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数为48。该课程于 2021 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一流混合式课程,也是 2021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开展的重要平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主要带领学员们虚实结合、多轮驱动线上线下双循环学以人为本立身之基、识数智形势、辨乌卡管理环境、知横纵管理模型、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助力学员们成长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或专家。
授课对象:人力资源管理2018级
使用教材:刘娜,邱玉琢,吴崇编著,《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河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
二、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35岁现象”在人力资源的时效性中代表性很强,如何转危为机,其中的危机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在整个人力资源的属性学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频率很高,是理解人力资源的根本属性和培养辩证思维的有利工具,因此选择“是谁主宰了人力资源的‘35岁现象’?”作为思政典型教学案例的课题。
(一)教学内容
学习完人力资源的性质,时效性作为人力资源属性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如何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解读生命周期里的“危”与“机”互相转换的共同体,201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相关文章为年青人指明了方向,发展心理学拐点及招聘启示的万花筒、大数据统计分析等为透析这一社会客观规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内化人力资源的时效性这一知识点,同时拓展了发展心理学、大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方面知识面。
(二)思政目标设计
1.在人力资源的”35岁现象”万花筒学习中,发现正是因为有了“35岁危机”,社会活力才被更好地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思辨的人文管理精神;
2.运用发展心理学拐点和生命周期理论透视“35岁危机”,明示将招聘年龄上限设为35岁,具有一定合理性,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通过大数据统计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及任正非、刘国梁、张文宏等案例植入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品质,才有可能转“危”为“机”;
3.教师通过总结“35岁现象”的社会客观规律性和转换互补性,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迎接和适应变化,通过古诗引入和习近平主席讲话鼓励学生发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提升职业竞争力和发展力。
(三)课程思政4轮驱动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
(1)运用目标导向教学法,通过OBE理念,以人力资源的时效性深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训练学生系统辩证分析思维和有效破解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树立危机意识、培养学生思辨的人文管理精神和终身学习品质为中心,紧紧围绕知识(发展心理学拐点和生命周期理论)、能力(转危为机)、态度(危机意识和终身学习)三个层次的目标展开深入学习。
(2)采用“是谁主宰了人力资源的‘35岁现象’?”问题启发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人民日报文章时代背景和招聘启示案例万花筒进行透视,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辨的人文管理精神。
(3)采用招聘启示万花筒案例、大数据统计分析科学创造最佳年龄案例,任正非、张文宏、刘国梁等针对性案例等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35岁现象”具有很强的社会规律性和互相转换共同体的问题,塑造以积极心态转危为机破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师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的拐点、生命周期理论专业知识透过现象认清“35岁现象”的社会规律性,采用理论演示讲授法将“35岁现象”的社会客观规律性和转换互补性内化,鼓励发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转危为机。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课前预习,知识储备(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完成人力资源的性质知识点学习和讨论。
应用前人提出的发展心理学拐点和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再通过大量的招聘启示和大数据统计案例确证理论的逻辑展开教学,具有鲜明的“现象——理论——现象”的认知论特征,是对新商科学生能力目标中“通过对人力资源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人力资源属性的学习,加深巩固和提高转危为机有效破解实际问题能力”的贡献。
(二)导入新课:课前回顾,设疑引入新课(15 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设置问题,阅读了解人民日报《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文章,引入本课内容。
教师是课堂的主人——主动邀约提问,引入“35岁现象”,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发展心理学的拐点和生命周期理论,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人力资源“35岁危机”和“35岁成功”的案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学习明确、理解职业成功者与职业平庸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互补,促使年青人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理念。
(三)案例讨论:实例分析,导学明理(15 分钟)
1.教师是课堂主体:出示招聘广告(30万份)、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的大数据统计案例,设置问题分析,使学生准确把握“35岁现象不仅有危机,还有成功,训练学生系统辩证分析思维和思辨的人文管理精神。
生生互动——学生是学习主体:组团学习具体案例,展开讨论。
2.生生互动不同行业招聘启示的案例讨论分享
学习小组案例讨论分享,导出“‘35岁现象’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客观规律性。尽管‘35岁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影响更为明显”。促进学生对挑战并破解“35岁危机”的理解,完成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人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能系统有效破解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植入脚踏实地终身学习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与提炼 (5分钟)
1.教师引入古诗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强化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转“危”为“机”。
2.师生互动总结启发理解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在实践中的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应用,培养在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需求去次抓主,化繁为简的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3.生师互动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参与讨论,培养对人力资源现象的洞察和研究能力,点燃学生的求知、创新和探索热情,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课程的线上建设、线下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得到了校外、学校和学生的肯定。有来自省内外兄弟高校科研企业等占比约40%的学员注册观摩学习。
(一)校外评价
学生参与完成的国企职业经理人改制系列技术咨询项目获得了目标企业的采纳应用证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提前结题获优秀评价。
(二)学校评价
学校教学督导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连贯完整、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对课程的线下教学给出了优秀评价,课程思政获奖与三育人先进个人。
(三)学生评价
国企职业经理人改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省级重点教改项目的参与,学生认为锻炼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模块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2020级工商管理类的一名学生这样说: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非常有意义,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教学重难点突出,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很好的结合了当下社会形势,老师在课程讲解中注意总结归纳和扩展,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听闻,引人深思,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改革与学生获奖
近五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重点教改课题2项,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5项、省级竞赛奖励6项,获得3项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团队)、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指导学生在《科研管理》与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课程团队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团队一直秉承竺可桢、涂长望和罗漠等名家大师和老一辈南气人立德立志、兴学强国的红色基因,充分挖掘本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元素,使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培育“同向同行”,让国家使命入课堂,使学生职业素养接正气。“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获得江苏省首批一流混合式课程,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成果奖、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及设计团队、国家级商业竞赛指导教师,与知名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开展职业经理人技术咨询项目,主持省级重点教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题共5项,申报校级课程思政建设课题共2项,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竞赛获奖与“三育人”先进个人等。